<nav id="4gggg"><sup id="4gggg"></sup></nav>
  • <nav id="4gggg"><sup id="4gggg"></sup></nav>
    • <noscript id="4gggg"><dd id="4gggg"></dd></noscript>
      <nav id="4gggg"><sup id="4gggg"></sup></nav>
    • <noscript id="4gggg"><dd id="4gggg"></dd></noscript>
    • <noscript id="4gggg"><dd id="4gggg"></dd></noscript>
    • <nav id="4gggg"></nav>
    • <nav id="4gggg"><sup id="4gggg"></sup></nav>
    • <tfoot id="4gggg"></tfoot>
    • <nav id="4gggg"><sup id="4gggg"></sup></nav>
    • a在线视频播放观看免费观看,日韩高清每日更新在线,一本大道东京在线无码,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

      福建臺胞之家  >   鄉(xiāng)音在線  >   鄉(xiāng)音文苑

      阿嬤的思戀

      2019年09月27日 來源:福建臺胞之家網(wǎng)

        阿嬤,我的祖母,翁氏,諱名碧卿。其娘家祖上由安溪縣龍門鎮(zhèn)榜寨村出海前往臺灣省謀生,家族經(jīng)營茶葉,在南洋、日本及大陸廈門都有分公司,事業(yè)有成,并在臺北置下家業(yè)。阿嬤出生于臺北,經(jīng)常隨大人往返于臺灣廈門茶店。十三歲時,因留守家鄉(xiāng)的祖母躲避土匪搶奪時受傷,阿嬤與弟弟妹妹三人隨母回老家照顧祖母。時逢日本全面侵華,臺灣淪陷,海峽阻斷,母子四人不得回去臺北。又傳言日本很快就要攻入廈門,只得暫居老家觀望局勢發(fā)展。抗戰(zhàn)勝利后,解放戰(zhàn)爭爆發(fā),國民黨退據(jù)臺灣,從此阿嬤便與臺灣家人隔海相望,難以團聚。她也絕不會想到,這一別,就是一輩子。

      1971年筆者一家全家福

        阿公與阿嬤的結(jié)合頗是“門當戶對”。阿公是從印尼回來留守老家的。兩人育有兒子七人,女兒二人。我是長孫,自幼頗得他們疼愛,經(jīng)常跟隨在二老身邊,故也常聆聽他們的人生經(jīng)歷,得以窺見二老離“家”的感慨。

        阿嬤個子不高,印象中,她總是梳著傳統(tǒng)的發(fā)髻,面容和藹但極有威嚴。阿嬤善良而富有愛心,鄉(xiāng)鄰有困難,總是第一時間出手相援,故鄉(xiāng)鄰都親切地稱呼她“德嫂”(阿公諱名育德),甚至年齡比她大的人亦是如此稱呼她。阿嬤也是這樣教育并影響著幼年的我。然而從她的講述以及我自己的親身經(jīng)歷中我也了解到,阿嬤的善良并不總是得到善意的回饋,在遠離臺灣,望斷海峽,期盼再回臺灣與家人團聚的一生中,她經(jīng)歷了很多曲折。現(xiàn)在的我回顧她留給我的斷斷續(xù)續(xù)的生活片段,不禁覺得,阿嬤的一生,不也正是許許多多從臺灣或東南亞海外回到家鄉(xiāng)定居的人的一個縮影啊。

        阿嬤嫁過來后,養(yǎng)育兒女艱辛,但早期尚能與海外親人通音信,偶有匯款,家用之余,常救濟生活拮據(jù)的鄉(xiāng)鄰。然國民黨占據(jù)臺灣后,臺海阻斷,與臺灣的通信也陷入隔絕,生活陷入困頓。特別是在國家經(jīng)濟困難時期,阿嬤每天一大早就要去大水溝洗一家人的衣服,洗完趕回家煮飯,草草喝過一點稀稀的粥,又趕著去小生產(chǎn)隊干農(nóng)活賺工分。有件事現(xiàn)在還經(jīng)常被人提起,當時其他婦女拿的都是女的工分,只有阿嬤拿的是男的工分,而且當時她的工分經(jīng)常是最高的。但即使這樣,由于祖父當時身體不好,家庭入不敷出是常態(tài)。彼時的阿嬤,默默忍受著一切,從不在兒孫面前有所抱怨,只是常與兒孫講起自己在臺灣幸福的童年,說著臺北的家臺北的街市,描述著臺灣的水果品類多么繁多味道多么甜美,芭樂很大很香,甘蔗又粗又直又甜……說這些的時候,阿嬤兩眼發(fā)光,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。看著她臉上洋溢的眷戀,我明白,阿嬤想家了。

        進入七十年代末情況慢慢改觀,那時,家里與印尼的太祖父重新建立了聯(lián)系,村干部找到阿公阿嬤,希望他們能做做印尼的太祖父的工作,讓他為家鄉(xiāng)做點公益事業(yè)。雖然自己家庭也很需要錢,但阿公阿嬤沒有絲毫的計較和猶豫,他們積極與太祖父聯(lián)系。后來,在他們的推動下,太祖父為村里獨資捐建了電網(wǎng)和抽水泵房,領頭捐建了村里的光孝美光大橋、村小學、水庫,參與捐建了官橋醫(yī)院等。在建設村電網(wǎng)時,阿嬤主動花自家的錢,承擔起工人的伙食,其實當時家里已經(jīng)有十幾口人了,負擔很重,然而阿嬤任勞任怨,沒有一句怨言。建設美光大橋時,她帶著一家人和鄉(xiāng)鄰一樣出工出力,絲毫沒有因為自己家里捐獻得多而有所特殊。當時的我已經(jīng)上了小學了,也是隨著阿嬤挑沙挑土,作出了自己微薄的貢獻。

        那一段時間,很多東南亞的華僑都慢慢地與老家重新建立了聯(lián)系,然而臺海局勢還是沒有太大改觀,阿嬤依舊在她的心里述說著她的思念……

        后來,阿公阿嬤定居香港,終于有機會可以接觸臺灣的親人,稍稍一解鄉(xiāng)愁,然而由于種種原因,最終還是沒能再次踏上她魂牽夢縈的故土。據(jù)香港的阿叔講,當時阿嬤住的地方附近有一個海心公園,離香港機場挺近的,阿嬤總喜歡去公園的海邊,默默地看著飛機起降。我猜想,阿嬤的內(nèi)心,一定是有一班屬于自己的航班,每天都在香港與臺灣來回飛翔著……余光中《鄉(xiāng)愁》里說:鄉(xiāng)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,我在這頭,大陸在那頭。對阿嬤來說,我在這頭,臺灣在那頭。

        上世紀九十年代阿嬤身患重病,最后的那些日子,她經(jīng)常凝望臺灣的方向,許久許久,她說:“好想好想再到臺灣看看,看看家人,看看以前住過的地方,但是,這輩子怕是不能再踏上臺灣了,我走了也難瞑目……”至今想起這番情景,我心中都不禁如刀割,長慟不已。這鄉(xiāng)愁,成為了阿嬤永遠的思戀與遺憾……

        阿嬤內(nèi)心對故土的眷戀,一直在慢慢流淌著,雖世殊事異,卻從不曾間斷,宛若那涓涓細流,于艱難歲月里,撫慰著她的心靈,令她更堅強地面對著,生存著。這一切,何嘗不是無數(shù)有著同樣經(jīng)歷的臺胞的共同感想。

        進入二十一世紀后,兩岸局勢發(fā)展很快,有了小三通,兩岸同胞可以自由地來往了,若是阿嬤泉下有知,該是多么的欣慰啊。

        近年來,臺海又起波瀾,臺獨勢力猖狂,人為設置兩岸同胞來往障礙,推行“去中國化”政策……螳臂當車,妄想阻擋祖國的統(tǒng)一大業(yè)。阿嬤的不幸遭遇告訴我們,兩岸的親情是永遠斬不斷的,任何人都不可能割裂這血緣的聯(lián)系!但愿祖國早日統(tǒng)一,天塹變通途,兩岸中華兒女的心,不再留下隔閡。(作者:林少鵬,系定居臺胞,泉州市安溪縣龍門中學教師,泉州市臺聯(lián)常務理事)

      [編輯:卓高翔]

      臺胞風采

      鄉(xiāng)音文苑

      臺胞之聲

      臺胞故事

      姓氏故里

      a在线视频播放观看免费观看
      <nav id="4gggg"><sup id="4gggg"></sup></nav>
    • <nav id="4gggg"><sup id="4gggg"></sup></nav>
      • <noscript id="4gggg"><dd id="4gggg"></dd></noscript>
        <nav id="4gggg"><sup id="4gggg"></sup></nav>
      • <noscript id="4gggg"><dd id="4gggg"></dd></noscript>
      • <noscript id="4gggg"><dd id="4gggg"></dd></noscript>
      • <nav id="4gggg"></nav>
      • <nav id="4gggg"><sup id="4gggg"></sup></nav>
      • <tfoot id="4gggg"></tfoot>
      • <nav id="4gggg"><sup id="4gggg"></sup></nav>